Uploaded by rong rong

关于俄国民粹派运动的若干解读 翟文奇

advertisement
DOI :
1
0.
1
3
9
7
1/j.cnki.cn2
3-
1
4
3
5/c.
2
0
0
8.
0
5.
0
4
7
《
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》(哲学社会科学版 )
J
o
ur
na
lo
fQi
qi
ha
rUni
v
e
r
s
i
t
y(Phi
&So
cSc
i)
2008年 9月
Se
pt
e
mbe
r2008
关于俄国民粹派运动的若干解读
翟文奇
(齐齐哈尔大学学报编辑部‚黑龙江齐齐哈尔 1
6
1
0
0
6)
[关键词 ]俄国;民粹派;民粹主义;解读;民间
[摘
要 ]以历史的视角全方位分析了 19世纪 70年代民粹派发生发展的过程‚并总结了俄国民粹派的时代意
义及历史局限。
[中图分类号 ]K512.
4
[文献标识码 ]A
[文章编号 ]1008-2638(2008)05-0158-02
I
nt
e
r
pr
e
t
a
t
i
o
no
fRus
s
i
a
nPo
pul
i
s
tMo
v
me
nt
ZHAIWe
n-qi
(J
o
ur
na
lEdi
t
o
r
i
c
a
lDe
pt
.Qi
qi
ha
rUni
v
e
r
s
i
t
y
‚Qi
qi
ha
r161006‚Chi
na)
Ke
ywor
ds
:Rus
s
i
a
;Po
pul
i
s
t
s
;Po
pul
i
s
m;I
nt
e
r
pr
e
t
a
t
i
o
n;c
o
mmo
ne
r
s
Abs
t
r
ac
t
:Thepa
pe
ra
t
t
e
mpt
st
oma
keac
o
mr
e
he
ns
i
v
ea
na
l
y
s
i
so
ft
hee
me
r
g
e
nc
ea
ndde
v
e
l
o
pme
nto
fRus
s
i
a
nPo
pul
i
s
mi
n1970s
f
r
o
mahi
s
t
o
r
i
c
a
lpe
r
s
pe
c
t
i
v
ea
ndt
he
nt
hr
o
wsl
i
g
hto
nt
hehi
s
t
o
r
i
c
a
ls
i
g
ni
f
i
c
a
nc
ea
ndl
i
mi
t
a
t
i
o
no
fRus
s
i
a
nPo
pul
i
s
m.
俄国民粹主义作为一种比较完 整 的 学 说 是 在 19世 纪
60年代末 70年代初形成和发展起来的。70年代是民粹主
义在俄国影响最大的时期‚也是它作为一个政治流派极度盛
行的时期‚这个时期主要以 1874年 “到民间去 ”著称于世。
一、“到民间去 ”活动评析
1873---1874年由民粹派掀起的大规模 “到民间去 ”群
众运动‚波及了 37个省份以上‚汇集了许多来自莫斯科和彼
得堡的革命者和一些热血的知识青年。这样大规模的群众
运动也是前所未有的‚我们要了解 “到民间去 ”产生的原因‚
就要对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作一简单回顾‚略述有三
方面的因素:(1)思想因素。车尔尼雪夫斯基作品的影响‚
尤其是长篇小说 《
怎么办?》
里主人公拉赫美托夫成为 70年
代民粹派的样板;
1868---1869年间拉普罗夫写的以 《
历史
信札 》
为题的 15封 信 发 表 后‚尤 其 是 他 信 中 的 “有 学 识 的
⑤
人‚随着学识的增长‚应该更多的偿还人类活动。” 在拉普
罗夫偿还债务思想的影响下激起了广大青年的责任感。我
们通过普列汉诺夫的回忆录‚对那时的青年 学 生 能 有 所 了
解。 “同当时所有革命青年学生一样‚我自然也是爱民者‚并
准备‘到民间去 ’‚不过我对这个词的概念又同当时所有革
命学生一样是模糊不清的。我 热 爱 人 民‚但 对 他 们 了 解 甚
少‚更确切的说‚根本不了解他们‚虽然‚我是在农村长大的。
当我第一次遇见米特罗范诺夫‚并得知他是一个工人‚即‘人
民 ’的代表之一时‚我内心燃起了一阵觉得渺小和难以为情
的感情‚仿佛我在他面前犯有某些过失似的 ”。普列汉诺夫
道出了那时先进青年对待人民态度和他们的真实情感。
巴枯宁思想也直接给先进青年以极大地影响‚巴枯宁派
认为农民就其本质说是革命者‚天性是社会主义者。但是‚
从另一个角度说农民又是不能独立活动的消极力量‚这样就
需要组织农民起义、立即暴动推翻沙皇及其暴虐的官吏‚实
现农民早日获得土地的理想。
(2)组织准备。在 1871年前后‚建立了 “彼得堡大学生
[收稿日期 ]2007-09-28
社 ”。这个组织分布很广‚除在彼得堡外‚还分布在莫斯科、
奥德赛、基辅一带。这个组织和其他一些民粹派小组宣传和
出版过车尔尼雪夫斯基、杜勃罗留波夫的著作。他们首先在
工人中宣传‚以后转入农村‚这些组织为后来大规模 “到民间
去 ”群众运动积蓄了力量‚团结了一部分中坚力量。
(3)农民起义。沙皇的暴虐和残酷的剥削使俄国农民
难以忍受‚反抗情绪不断地滋生‚纷纷揭竿而起。举行起义‚
这种起义多以自发、孤立和分散为主要特征。往往这种自发
的起义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了。据不完全统计‚
1871---1875
年‚农民运动席卷了俄国全部州的 12%‚如上述种种原因‚
使民粹派革命迫切感到需要直接到农民中 间 进 行 活 动‚从
1873年起做了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‚
1874年‚数以百计的知
识分子纷纷下乡‚开始了著名的 “到民间去 ”‚虽然结局不令
人愉快‚农民们没有立即跟随年轻的热心者‚相反‚有的却把
这些鼓动者绑起来交给当局‚民粹派是怀着 “庄稼人 ”就是
共产主义理想体现者的信念 “到民间去的 ”。尽管残酷的现
实使他们中的一些热心人失望了‚但多数人仍以忘我的精神
忠于人民。他们被关进了俄罗斯的各个监狱‚在狱中他们成
年累月受着折磨‚有的人在没有判罪前就死去了…….沙皇
日益加紧对革命者的镇压和迫害‚不断颁布新的逮捕法令‚
尽管这样‚“到民间去 ”的活动始终没有停止。他们把这次
失败归咎于自己‚认为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经验和不善
于接近农民‚在执行 “宣传纲领 ”上不够得力等等。
克鲁泡特金起草的 《
革命宣传纲领 》
指出:“愿意成为一
个革命者的人还不是一个革命者‚他还必须做好准备。这两
个派别都相信发动人民起来革命‚才有希望推翻沙皇专制制
度‚但是他们都没有得到多数农民的支持‚最后以沙皇大规
模地逮捕和从未有过的大规模地审判而结束‚这就是轰动一
时的 193人案件‚这 193人集聚了先进青年的精华‚他们站
在法庭上‚抨击沙皇专制号召人民起来革命‚震动了整个上
层社会。这群 “点燃干柴 ”的人‚没有使 “干柴 ”燃成熊熊烈
[作者简介 ]翟文奇 (1950-)‚男‚齐齐哈尔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审‚从事历史学与编辑学研究。
5期
焰‚看起来是失败的‚“到民间去 ”的运动在俄国历史上却产
生了深远影响。总括有三:
1.这是继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之后‚第一次大规模的
宣传活动。他们把斗争矛头再一次指向封建地主土地所有
制和农奴制残余‚又一次明确地提出打倒沙皇专制制度‚号
召农民起来革命。
2.“到民间去 ”对民粹派本身是一次思想革命。他们多
以知识分子出身‚或多或少地摒弃了轻视农民的思想。他们
抛弃了城市工作、置身于苦难农民之中‚接触到了社会底层
人民的痛楚‚对他们世界观的形成和改造起了重要作用。
3.“到民间去 ”唤醒了一部分沉睡的农民使他们由怀疑
态度转为相信和亲近‚最终具有民粹派同样的思想感情。在
他们心中燃起了反抗烈火‚从 1875年开始农民运动席卷了
⑥
俄国全部州的 20% 而 1875年仅占 12%‚这与民粹派的大
规模宣传是有直接关系的。
二、19世纪 70年代民粹派的历史意义及局限
1873---1874年 “到民间去 ”的群众运动失败以后出现
的土地和自由社‚以及土地和自由社分裂之后成立的土地评
分社、民意党‚他们尽管在对待沙皇专制斗争的策略上存在
着分歧‚但是在对待农民的土地问题上的态度没有变‚始终
高举着 “将全部土地转交到农村劳动阶层手中并进行平均
分配的旗帜 ”他们呐喊着‚呼唤着‚号召人民起来进行不懈的
斗争。民粹派 “指望发动农民去进行反对现存社会基础的社
⑦
会主义革命…… .他们主要是争取农民获得土地和自由的
权利‚列宁认为‚民粹派的思想革命性表现在平均地权口号
上‚他们的思想上直接代表了千百万农民的利益‚客观地反
映了农民祈求摆脱地主的奴役‚争取获得土地、自由、权利、
平等和希望的要求。 “土地和自由社 ”提出的纲领在经济上
是 “土地成为耕者的共同财产;自由成为人人能自己管理自
己的普遍权利‚将全部土地转交到农村劳动阶层手中 (我们
深信‚俄国三分之二的人将在村社的基础上占有这些土地 )
⑧
并进行平均分配。”
民粹派平均地权的思想是号召农民向旧农奴制的俄国
进行最坚决斗争的号角。列宁认为‚民粹主义客观的、历史
性的意义‚在于反对地主土地占有制和农奴制国家的斗争‚
在于争取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的美国式道路的斗争。
70年代的民粹派由于持有错误的思想理论‚把农民过
于理想化‚并把村社看成是反对资本主义的营垒‚是向社会
主义过渡的桥梁‚这种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。西欧许多国家
都有过村社这种形式‚但是‚先后在资本主义的打击下‚纷纷
瓦解‚俄国的村社也并不是 “白板 ”一块‚也有过瓦解迹象。
在村社内部出现过两级分化的现象‚富农拥有大量的土地‚
贫农由于没有自己的工具和耕种土地被迫转让给富农‚他们
处于依赖富农和高利贷者的地位‚沙皇政府用连环保的形式
去榨取税收‚许多贫农被迫外出谋生‚沦为雇工。村社的存
在实际上是对沙皇、富农有利‚穷苦农民处于受剥削和压迫
的地位‚这种剥削形式‚从哪方面说‚也不能作为社会主义的
过渡阶段或原始形态。
实践证明‚民粹派认为俄国可以走一条非资本主义道路
是错误的‚采取村社与手工劳动相结合的办法过渡到社会主
义的探寻和试验是失败的。70年代的民粹派从同情农民的
痛苦出发提出 “村社 ”过渡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‚充满着农
民民主思想。19世纪 70年代的俄国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是
没有现成答案的;同一时代的西欧由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
①
②
③
④
⑤
159
关于俄国民粹派运动的若干解读
出现的弊端明显暴露出来‚俄国处于小资产阶级的汪洋大海
之中‚他们也要探索和进行一些必要的实践过程‚既然是探
索就有可能犯错误和失败‚这是可以理解的。事实也正是如
此。70年代的民粹派和 60年代的民粹派一样始终把斗争
的锋芒对准农奴制的残余和沙皇专制制度‚同时也竭力反对
资本主义。我们应该这样认为‚70年代的民粹派置身于改
革后的俄国‚敏感地认识到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和阶级形态‚
即资本主义的问题‚这件事情本身说明‚它比 60年代的民粹
派前进了。列宁认为:“民粹主义第一次提出资本主义问题‚
⑨
在当时是一个进步现象‚……
1869年彼得堡出现的马 ·安 ·纳坦松革命小组‚有的
小组成员从 1872年到彼得堡工人中宣传。1873年在莫斯科
出现了费捷拉萨小组同时在敖德萨、基辅和其他一些城市拥
有许多成员并出现了一些重要的领袖:罗夫斯卡娅、马洛佐
夫、费洛列尼德、热里雅鲍夫、克列门斯、恰鲁申、希涅固勃、
克拉符钦斯基、克鲁泡特金、希什柯、基哈米洛夫、阿克雪里
罗德等等。他们在 1872---1873年这样短的时间发展了这
么多组织和成员‚工作是艰巨而惊人的。70年代民粹派眼
睛不仅盯着农村以及那里的 “庄稼汉 “‚同时也注意到了工
厂中的工人。60年代工人的斗争都是自发的‚陷于消极的
反抗请愿‚据记载‚罢工有 40余次‚抗议 100起。70年代工
人运动的次数明显增加了‚罢工的次数不少于 220次‚工人
骚动也不下 100起‚而且斗争的形式有所改变‚出现了工人
斗争组织‚有几千工人的大企业也参加工人斗争。斗争主要
集中在彼得堡、莫斯科等地。工人的斗争与当时民粹派的宣
传有直接关系‚
70年代民粹派在工人中的宣传活动为此后
的工人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70年代的民粹派非常关注欧洲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运
动。第一国际对俄国民粹主义有很大影响‚第一国际在俄国
建立了支部‚虽然‚民粹派不是马克思主义者‚但他们在传播
马克思主义、传播进步书籍方面曾起过重要作用‚对俄国社
会产生过巨大影响。民粹派丹尼尔逊和国际总委员会委员
俄国革命家格 ·亚 ·洛泊廷翻译的 《
资本论 》
第一卷于 1872
年在俄国出版‚这是马克思的这一不朽著作第一次译成外文
出版。
70年代末的民粹派‚越来越倾向于个人恐怖的策略逐
步走上了脱离人民群众的道路‚采取个人策略的理论基础就
是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。显然‚民粹派的理论和指导思想是
带有根本性错误的‚但是‚我们也不要忘记‚民粹派采用个人
恐怖手段‚进行暗杀活动‚目标是对准谁?他们把暗杀的目
标对准俄国沙皇和暴虐官吏‚他们同样在为反对沙皇和沙皇
专制制度‚前仆后继‚流血牺牲。
历史是一面镜子‚民粹派在 70年代的俄国产生过巨大
影响‚既有进步意义并占有不容忽视的历史地位‚是不能否
认的。随着历史的发展民粹主义适应不了历史的潮流‚必然
会落伍或逆革命潮流而动‚走上蜕变的道路。原因在于‚民
粹派的世界观是主观唯心主义的‚特别是实证主义哲学的拥
护者‚宣 扬 “历 史 由 个 人 创 造 理 论 ”‚鼓 吹 “批 判 地 思 维 的
人 ”‚夸大了 个 人 在 历 史 上 的 作 用。把 人 民 群 众 视 为 “群
氓 ”‚从而走上脱离生活‚脱离人民的道路‚他们的做法只能
产生天真的幻想……。
在这些著作中‚列宁全面地批判了民粹派的哲学、经济
思想及政治纲领‚为马克思主义胜利和传播开拓了道路。
[参考文献 ]
《
列宁全集 》
第十七卷‚第 102-103页。
《
列宁全集 》
第一卷‚第 241页。
《
列宁全集 》
第五卷‚第 337页。
《
列宁全集 》
第一卷‚第 32---33页。
《
拉普罗夫哲学和社会学论文选 》
第二卷‚第 103页。
⑥
⑦
⑧
⑨
《
史学译丛 》
1956年第 6期‚第 124页。
《
列宁全集 》
第一卷‚第 242页。
《
马列著作编译资料 》
第十辑‚第 203页。
《
列宁全集 》
第一卷‚第 36页。
(责任编辑
董翔薇 )
Download